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2014年11月9日,为期两天半的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北京论坛”正式落下帷幕。本次论坛共举办了九场分论坛和两个专场,为了让读者们也能够了解到来自全球的学者讨论交流的情景与内容,北京大学新闻网特意策划了北京论坛分论坛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11月7日至9日,北京论坛(2014)国际关系分论坛“崛起中的中国与邻国:化解分歧、增强合作”四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来自美、英、日、韩、澳等发达国家与来自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高校教授、国际关系领域顶尖学者以及政要名流齐聚一堂,就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处理与邻国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共同为当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把脉诊断、建言献策。
和平发展,互惠共赢
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防大学的徐辉教授谈到,中国的崛起促进了世界的繁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中国与美俄等大国保持了良好关系的同时,也希望促进地区的合作与一体化,在遇到与邻国争端的时候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再过渡到困难的问题。中国对周边国家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互惠互利与双赢。
美国丹佛大学的赵穗生教授认为,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国家关心的一个地缘上的重大问题,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亚太地区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忧。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东南亚问题专家波林也认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邻国对于中国崛起既期待又犹豫,前者是因为中国的发展为周边邻国带来繁荣,后者是因为出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担忧。
中央电视台《今日话题》主持人杨锐先生分析了中国的发展及其如何影响当前的国际形势,并阐释了中国梦和中国和平崛起等概念。他认为,中国将不会彻底改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必须在现有格局下争取更多的权利,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万纳瑞斯教授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案例,从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多层次、多部门合作。他指出,次区域合作对巩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等功能性合作则是次区域合作的基础。中国的成功就是整个地区的成功。
中美合作,共担重任
近20年亚太经济快速发展,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的不断增长,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亚太地区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使中美能更好地合作,共负重任,整个亚太地区共同参与,实现亚太地区共同发展。
日本立命馆太平洋大学佐藤洋一郎教授认为,尽管奥巴马推行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但其对华政策却与前两任政府对华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因此“亚太再平衡”战略是期望在美国现有的对亚洲各国政策的基础上,努力促进该地区的一体化,而非单单是为了因应“中国崛起”所造成的战略环境改变的补救之举。这一战略必然影响中日两国国家战略的发展。
北京大学王勇教授认为,中美关系的演进对整个国际体系都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特别体现在亚太地区。美利坚大学的赵全胜教授主要分析了美国外交决策系统中的“战略核心力量”,及其在政策转变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美国在对待中日争端的态度上,依旧是两面下注,美中关系将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格局。国际格局变化的结果尚未充分显现,美中两国领导人更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美中关系,因势利导,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
睦邻友好,求同存异
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自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中国希望通过周边外交,求同存异,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缅甸国际战略研究所学者Khin Maung Lynn认为,缅甸和中国关系密切,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友好邻国关系,尽管有摩擦,但双方是一种“兄弟般的关系”。缅中两国可以加强交流、密切联系,以消除地区的紧张局势。
菲律宾米瑞安学院Rommel C. Banlaoi教授认为,尽管这两年菲中两国的双边关系因为南海争议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是两国当前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只是暂时的,如果两国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南海问题的功能性合作的话,菲中两国就可以寻找到共同的合作基础。
来自新德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国防问题专家Manoj Joshi谈到,尽管印度的实力不及俄国和中国,但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印中关系,即“不冲突、不对抗” “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
马来西亚国际关系与策略研究院邓秀岷教授认为,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正处在关键性的十字路口,中国对东盟外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北京对东盟的战略脆弱性及不安全感的理解,并且采取有效的步骤以缓和上述关切。泰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的Likhit Dhiravegin教授也认为,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希望能够推动互惠互利的关系,但是双方关系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解决和改善。
对于中国的对外政策,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高原明生教授以日中关系为具体案例,在发言中一共提及了四大类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因素:一是中国的国内政治,二是民众的情感,三是中国的经济,四是国际事务与安全领域的问题。他认为,这一分析框架可能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与韩国、美国等国的双边关系。
而澳门大学的王建伟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对外政策挑战主要来自中国周边,而自习近平主席上台以来,中国的周边政策出现了明显调整。他结合中国政府对周边国家政策的实例,就中国对周边外交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在地区姿态的改善进行了展望。
最后,williamhill官网院长贾庆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为今年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进行了四点概括:一是今年论坛的成果颇丰,与会代表的发言涉及到很多话题,内容全面;其次,与会学者的态度都非常坦诚,来自各个国家的参会代表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畅所欲言,体现了浓厚的多元化色彩,大家倾听了不同的意见,考虑了不同的观点,这是开展建设性对话的基础;再次,希望中国和邻国进行更加友好和坦诚的定期对话,以更好地管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后,中国应切实有效地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贾庆国教授还指出,作为学者,有义务帮助各自国家和人民了解其它国家和人民的诉求与想法,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希望和邻国保持友好关系,这不但符合中国、也符合其它国家的利益,而这也正是中国的本意。
贾庆国教授感谢各位与会嘉宾以及工作人员为此次论坛付出的辛勤劳动,宣布北京论坛(2014)国际关系分论坛圆满落幕。
编辑:安宁
相关链接: 【北京论坛2014】“崛起中的中国与邻国:化解分歧、增强合作”分论坛综述